濤濤 設計思維
提到用戶體驗,“愉悅” 常被當成 “錦上添花” 的裝飾 —— 但實際上,讓用戶在使用產品時感到開心、驚喜,甚至產生依賴,才是產品跳出同質化的關鍵。這種愉悅感不是靠花哨的視覺堆砌,而是藏在 “解決痛點的巧思”“超出預期的細節” 里,從打開 APP 的瞬間到完成操作的反饋,每一個小環節都能成為觸發愉悅的開關。
在交互設計中,“為什么有的按鈕一點就中,有的卻總點錯?”“為什么手機底部導航比頂部更順手?” 這些問題的答案,藏在一條近 70 年前提出的心理學原理里 —— 菲茲定律(Fitts's Law)。它不是復雜的設計技巧,卻是決定用戶操作效率的核心邏輯,從手機 APP 到日常使用的電梯、ATM 機,都在悄悄遵循這一定律。
濤濤 移動端UI設計文章及欣賞
很多設計師會困惑:“為什么我練了無數技能,卻還是做不出讓人眼前一亮的設計?” 其實答案藏在 “設計思維” 里 —— 技能操作能靠反復練習快速補全,但讓設計跳出同質化、真正打動用戶的,是對場景、用戶、情感的深度洞察。
用戶第一次打開產品的那幾分鐘,就像相親時的初次見面 —— 第一印象直接決定了 “要不要繼續接觸”。很多產品的新手引導只盯著 “教用戶怎么點按鈕”,卻忽略了更重要的事:讓用戶覺得 “這個產品對我有用”,愿意留下來。好的新手引導,不是生硬的 “操作說明書”,而是自然的 “產品適應劑”。下面結合實際場景,拆解新手引導的設計邏輯,幫你避開 “勸退” 雷區。
濤濤 設計管理與成長
UI 設計不是 “憑感覺畫圖”,而是有一套可落地的 “設計規則”—— 就像交通信號燈規范車流,這些原則能讓界面既美觀又好用,幫用戶快速看懂信息、順暢操作。很多新手設計師容易陷入 “元素堆砌” 的誤區,其實掌握幾個核心原則,就能讓作品從 “雜亂” 變 “精致”。下面結合實際設計場景,拆解 UI 設計中最關鍵的 8 個原則,幫你搭建系統化的設計思維。
濤濤 B端ui設計文章及欣賞
在 B 端產品中,「工作流 Workflow」早已不是陌生概念 —— 從 OA 系統的審批流程、低代碼平臺的可視化開發,到 AIGC 工具的任務串聯,它始終扮演著 “業務自動化引擎” 的角色。如今,隨著用戶對 “自定義流程” 需求的提升(如低代碼平臺讓非技術人員搭建流程、AIGC 工具讓用戶組合 AI 能力),工作流模塊的設計不再是 “固定流程的數字化”,而是要平衡 “靈活性” 與 “易用性”,讓復雜業務邏輯通過直觀的交互落地。
很多新手設計師做 UI 時,總盯著流行風格:一會兒學玻璃擬態,一會兒追 3D 圖標,卻忽略了最核心的 “設計骨架”—— 點、線、面、體積、材質。結果往往是界面 “花里胡哨”,卻連 “引導用戶找到按鈕”“讓信息清晰好讀” 這些基本需求都沒滿足。
現在打開手機,同類 App 一搜能跳出十幾個 —— 想讓用戶停下來用你的產品,光靠 “界面干凈”“功能齊全” 已經不夠了。真正能留住人的 UI 設計,往往帶著點 “小心機”:它們不只是信息的載體,更像會和用戶互動的 “小伙伴”,用有趣的細節勾住好奇心,讓 “用 App” 變成一件有意思的事。
剛入行的 UI 設計師常陷入一個誤區:把 “好看” 等同于 “好設計”—— 明明用了流行的玻璃擬態,排了精致的圖標,用戶卻反饋 “找不到下單按鈕”“看半天不知道重點在哪”。其實問題不在創意本身,而在于忽略了設計背后的 “隱形骨架”——UI 設計原則。這些原則不是束縛創意的條條框框,而是幫我們平衡美觀與實用的指南針,讓設計既能 “吸睛”,更能 “省心”。
很多 B 端設計師都會陷入一個誤區:以為把界面做得整潔、功能堆得齊全,就是好設計。但實際工作中卻常遇到 “設計稿過了,落地后用戶不買單”“功能都實現了,業務方卻反饋效率沒提升” 的問題。其實,B 端設計的核心不是 “畫界面”,而是 “解決企業業務問題、提升用戶工作效率”。想要實現從 “畫圖匠” 到 “業務伙伴” 的進階,需要先懂需求、守原則、通流程,再落地實戰 —— 這篇指南會幫你理清每一步的關鍵。
藍藍設計的小編 http://www.tuitetiyu.cn